济南2035年基本建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从“双核”到“双都市圈”再到“双国际交通枢纽”,山东强力支持“强省会”的又一规划引发关注。

日前,《山东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3-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印发,努力培育济南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到2035年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数量达到2个。这与《济南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在2035年基本建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目标相呼应。济南“升级”背后,是从轨道网、公路网、内河水运网、机场群等方面多向发力,一批重大交通工程规划排上日程。

济南2035年基本建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此前,在《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中,青岛位列20个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一,济南则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然而,作为全国首个交通强国省域示范区,山东强力支持济南、青岛两个特大城市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可谓用意明显——发挥与“双都市圈”相匹配的作用。

山东“一轴两廊十通道”交通网主骨架源自《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一轴两廊”(京津冀—长三角主轴、京哈走廊、京藏走廊)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一字型”沿黄通道在鲁布局。京津冀—长三角主轴“路径2”为北京经天津、沧州、济南、蚌埠至上海,京藏走廊“路径2”为青岛经济南、石家庄、太原、银川、西宁至拉萨,“一字型”沿黄通道则是济南经郑州至西安、兰州、西宁的东西向大通道,济南则是核心控制点之一。

随着新旧动能转换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作为黄河下游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济南的城市地位、交通地位都显著提升,而“努力培育济南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就是重要体现。

显然,这与济南“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提出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努力相吻合。到2025年,交通强国样板城市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培育取得明显成效;2035年,力争在基本建成交通强国样板城市的基础上,显著增强济南在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中的枢纽地位,基本建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搭上京沪新技术展望铁路风口

在《规划纲要》的轨道网中,加快形成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的客运轨道交通网络,构建“济南、青岛两心辐射,临枣济菏一带相连”的经济圈一体化交通网,打造1小时通勤圈。

“八纵六横”高速(城际)铁路网中,济南占有“四纵四横”,分别为:滨临高铁、旅游高铁(干线包括石济客专、济枣高铁,支线为济滨高铁济南至商河段)、京沪高铁,鲁北高铁(德州至商河段)、青济郑高铁、济青城际、鲁中高铁(京沪高铁二通道至泰安至聊城铁路)。值得注意的是,《规划纲要》提及的京沪新技术展望铁路位于“纵四”京沪通道的德州至枣庄段,主要控制点就包括济南,形式上为高速铁路。沿黄达海通道为东营至菏泽,由济滨高铁、济郑高铁山东段组成。

市域(郊)铁路纳入济南市域铁路S1线。支持对既有普速铁路进行适应性改造,围绕都市圈建设,打造轨道上的1小时通勤圈。普速铁路“四纵四横”网中,涉济南“两纵三横”,还将规划济南至莱芜的普速线路。城市轨道交通方面,重点加快济南、青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也就是说,济南为核心的“两环十六射”高速公路布局,济南与周边市实现“高铁双通道”,高速公路实现“县县连省会”,打造省会半小时交通圈,将使济南在都市圈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

黄河通航、京杭运河—小清河通航规划来了

断航26年后,今年小清河历史性地实现复航。在迈出了“达海”的关键一步后,至于“通江”也提上日程。

在《规划纲要》构建的通江达海的内河水运网中,小清河是骨干内河航道之一,京杭运河与小清河连通工程西起聊城市阳谷县阿城镇,向东穿过禹城、起步区,跨黄之后止于济南港,绵延200公里,航道远期展望为国家高等级航道。

说到京杭运河与小清河连通工程跨黄,就不得不提到黄河通航。近些年来,一直有呼声黄河通航,《规划纲要》首次披露,沿黄达海通道的组成部分就包括黄河通航,起自菏泽东明县斜辛庄村,止于黄河河口,全长641公里,定位为地区性重要航道。

这也就意味着,在拥有小清河航道后,未来黄河航道、京杭运河—小清河航道将为济南港“通江达海”进一步打下基础。

“坐一望二”,济南第二机场打开想象空间

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拥有国际化空港是重要标志之一。在山东机场群中,“支持济南机场和青岛机场打造国际枢纽机场”被重点提及。

目前,济南国际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建成后将成为省内第二座4F机场,集空港、高铁、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实现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大型区域航空枢纽,能够满足年旅客吞吐量5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2万吨保障需求。

更为重要的是,“适时启动济南第二机场前期研究”进一步打开想象空间。尽管目前“济南第二机场”属于首次披露,但进行前瞻性研究非常有必要,毕竟双机场模式是国际化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标配”之一。

此外,在济南规划中,除了商河通用机场,还规划建设章丘济凤等通用机场,研究推进雪野通用机场改扩建工程。

从轨道网、高速公路网、内河水网、机场等维度来看,济南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强化。(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罗晓飞)【相关新闻】

“4F级机场达到3个”谁是山东4F级机场“后备军”

在《山东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3-2035年)》中提到,“4F级机场达到3个”,意味着山东最高等级机场将在2035年达到3个。

那么,什么是4F机场呢?

据了解,飞行区等级用数字+字母来表示,第一部分是数字,表示跑道长度,“4”表示1800米以上。第二部分是字母,表示能起飞和降落的飞机的翼展和轮距,从A到F越往后越大。4F级机场是机场等级中最高的一种,可以起降各种大型飞机。

目前,山东只有一座4F级机场,这就是青岛胶东国际机场。青岛胶东国际机场位于青岛市胶州市胶东街道前店口村。2021年8月,青岛胶东国际机场正式通航。转场两年,第一个自然年2022年,完成旅客吞吐量972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2万吨。今年2023年1-7月,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共完成航班起降9.46万架次、旅客吞吐量1178.57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3.82万吨,同比增长74.5%、112.1%、12.0%,其中国内航班量已超2019年同期水平,单日最高突破8.27万人次,货量恢复率高于全国8个百分点。

济南机场位于济南市历城区和章丘区交界处,2022年8月启动二期改扩建工程。济南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总投资439亿元,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标志性工程、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引领性工程,被列为全国航空主导型智慧综合客运枢纽示范工程。济南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建成后,将升级为4F级机场。

除了青岛和济南,省内第三座4F级机场将花落何处?本次规划纲要第三部分构建“三网两群一体系”综合立体交通网内容中,在“打造功能完备的现代化机场群”中指出,加快枢纽机场建设,完善非枢纽机场布局。支持济南机场和青岛机场打造国际枢纽机场、烟台机场打造区域枢纽机场,积极培育临沂机场打造区域枢纽机场,稳步推进支线机场建设,形成层次清晰、功能完善的“四枢十二支”运输机场群,覆盖所有设区市行政中心。

从本次规划纲要可以看出,青岛机场、济南机场的定位都是“国际枢纽机场”,烟台机场打造“区域枢纽机场”,积极培育临沂为“区域枢纽机场”,这或许意味着,烟台机场和临沂机场将是4F级机场的“后备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46067576@qq.com 或拨打客服电话:13043476030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