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深圳)2023国际传播论坛在深圳大学举办

11月23日,粤港澳大湾区(深圳)2023国际传播论坛在深圳大学举办。围绕“讲好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化故事,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国际传播”的主题,来自全国新闻传播学院与新闻媒体的2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业界代表展开深入研讨。中国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曲莹璞,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玲,深圳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清泉出席活动,并见证中国日报社与深圳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月兴主持论坛开幕式。

本次论坛由深圳大学主办,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深圳大学社会科学部、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国际传播中心、深圳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深圳城市传播创新研究中心”承办。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暨南大学、中国外文局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来自中国日报社、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西部(重庆)国际传播中心、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今日广东国际传播中心(GD Today)、深圳广电集团国际传播中心等新闻媒体的新闻工作者,以及东莞市政府新闻办、深圳市福田区融媒体中心的相关专家参与本次论坛。

曲莹璞在致辞中指出,新闻媒体和高校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凝聚新智慧,为构建中国战略传播体系探索新路径,为打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要展示窗口”注入新活力。具体而言,一是讲好大湾区故事;二是做好“大外宣”文章,以多方协同推动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建设;三是建设高素质队伍,以“未来工程”夯实国际传播发展根基。

中国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曲莹璞致辞。

张玲表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深圳有条件、有责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期待中国日报社为深圳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赋能。希望深圳大学进一步提升国际传播领域的学术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咨政服务能力,建强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深圳城市传播研究创新中心”,打造国际传播高端智库,为深圳构建大外宣格局、打造国际传播典范聚势赋能。深圳将坚持立体全面开展城市综合营销,讲好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深圳故事,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贡献智慧和力量。

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玲致辞。

李清泉表示,国际化是深圳大学始终坚定不移推行的发展战略。目前,深圳大学已经建立了五个粤港澳大湾区相关研究院,正在积极筹备香港校区的建设。今后,深大将为国际传播持续贡献深大力量,发挥学校独特的区位优势,培养更多高质量、国际化人才,主动承担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更高水平国际合作及更高层次对外开放的重要使命,在服务国家对外战略中作出新的贡献。他期待本次论坛能够成为国际传播实践创新的展示平台、文明交流互鉴的传播平台。

深圳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清泉致辞。

业界代表交流实践探索

本届论坛共设有“国际传播的理论与创新”、“国际传播的实践与突破”、“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创新”与“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化经验阐释”四场论坛。论坛上,多名业界代表根据实践案例分享了国际传播工作的经验与心得。

中国日报社国际部主任陈智明分享了三点经验:内容为王,加大议题设置;加强海外涉华研究,针对海外受众需求开展议题设置,中国日报建设的新媒体实验室,为议题设置提供了很好的抓手”;要广交天下朋友,凝聚国际传播力量。

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国际部主任杨颖杰表示,当前的国际传播需要更多有深度、有思想、有品质的的产品;需要加强开展舆论斗争的能力;需要更多线下的国际传播活动;需要更多融通中外的人才。

西部(重庆)国际传播中心副总经理柴文进介绍,中心一直坚持“三大原则”,即外向选题、外文原创和外专审核。中心开展“大出海战略”,从中国内容出海、中国产业出海、中国品牌出海三个层面层层递进。

今日广东国际传播中心(GD Today)副总编辑谢苗枫表示,当前,国际传播迈入新阶段,不仅要讲清楚中国“有什么”,更要讲明白“是什么”“为什么”。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前沿,也是世界观察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标志性窗口,深圳的创新实践和率先发展本身也是国际传播“富矿”。

深圳广电集团国际传播中心副主任王云霞认为“无抵达不传播”,她以该中心今年国际传播实践为例,介绍了四点经验。一是“到现场”,积极赴国际大事现场报道,抢占新闻源头,共同加大中国话语供给;二是“找同行”,广泛联动海外媒体,共推设置议题,让中国故事真正进入当地舆论视野;三是“找枢纽”,借助驻外使馆枢纽优势,实现产品场景化落地;四是“找对口”,用好党际交流渠道,契合“全球南方”国家受众需求,打造精准产品。

深圳广电集团国际传播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王云霞

专家学者建言国际传播

除了业界代表之外,论坛上,来自国内多所著名高校的新闻传播学者介绍各自最新研究成果。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陈昌凤在演讲中深度剖析了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环境下,中国文化在数字世界中传承的新挑战。陈昌凤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如果年轻用户能够贡献更多包含中华文明以及中国价值观的数据,那么将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大有裨益。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姜飞提到,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有所区别,国际传播是信息跨越国家和地区边界的传播,但除此之外,还需要跨越文化的边界,而这个文化的边界“最终体现在每一个鲜活生动的个体”。他认为,当前的国际传播亟需从“目中无人”到真正的“目中有人”,而这就要求国际传播真正“关注个别的人”。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姜飞

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教授姬德强指出,要将现代中国的故事讲好,不能沉醉于宏观叙事,落到微观视角更容易打动与我们语境不同的人。他提出三点传播建议,一是讲国家发展,二是一定要讲正义的故事,三是讲信息技术。

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教授姬德强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论坛为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年度品牌论坛,首届论坛于2022年11月举办。

粤港澳大湾区(深圳)2023国际传播论坛在深圳大学举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46067576@qq.com 或拨打客服电话:13043476030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