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幼儿园到小学,是儿童成长中的一个重要转折,这一过程并非翻山越岭,而是童年旅程的自然延伸。作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一,深圳市如何实现幼小衔接“零距离”的跨越?1月9日,由深圳市教育局主办、南山区教育局承办的全市幼小衔接经验交流会在深圳大学附属教育集团外国语小学拉开序幕,聚焦“科学衔接、同向奔赴”主题,教育工作者同台探讨幼小衔接工作的有效经验,共享育人答卷。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长赵立出席会议,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和相关幼儿园、小学代表参会研讨。
一直以来,深圳市全面构建幼小科学衔接的教育生态,各区教育部门整合多方资源,统筹联动行政、教科研、幼儿园和小学,系统推进幼小衔接工作,通过家园校合力共育,赋能儿童全面成长。
依托教育土壤,“双向奔赴”的科学衔接如何在深圳各区扎根落地?会上,一份份特色鲜明的“区域答卷”展现着各区在教育实践中凝结的“衔接硕果”,2022年获评“广东省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项目”的南山区和盐田区作为典型代表,分享了两区在机制创新、研讨培训、资源共享、示范引领等方面的行动经验。
南山区教育局副局长黄升翼谈到,“生活”是构建儿童成长的资源库,要将“衔接”贯穿于学前教育全过程,关注生活中的儿童,在生活中引领儿童成长。多年来,南山区创新育人方式,实现全区“幼小衔接校园结对”全覆盖、“幼小衔接一对一案”全覆盖;各结对校园形成了多样化的“园+校”衔接校本研究机制,如荔湾小学与心海湾幼儿园的“4P-4A”衔接模式,学府一小与教育幼儿园的“3+4+5”模式,育才三小与花园城三期幼儿园的“同心圆”模式等;西丽幼儿园《儿童学习与发展评量表》、首地幼儿园《入学准备月评估表》和“勋章图”、深圳大学附属教育集团外国语小学《你准备好了吗》亲子实践手册等一批可复制、可操作的幼小衔接工具发挥显著作用;依托“名校+”“名园+”等模式打造的“桥梁书”“幼小劳动衔接”“幼小体育衔接”礼乐弦歌衔接”“小学我来了”等精品课程项目广受好评;园校同步发力,深圳湾学校首创“圆桌制”“新生突破营”,多渠道让幼小衔接过渡更常态、更智能、更自然。
盐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李天才表示,盐田区在学前“准备”教育和小学“适应”教育中,自然融入“身心、生活、社会、学习”四个要点。“身心”,即营造学生适应的、利于身体健康和心情愉悦的教学环境;“生活”,一方面践行“做中学”,落实学科实践,另一方面引导“学中用”,将学科与生活实际有机联系;“社会”,通过学校课堂学习处理各种事物的方法,尤其是在同学与师生间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学习”,关键在于养成良好习惯、学会学习方法,让幼儿不畏小学,让小一学生顺利度过“新开始”。多年来,盐田区探索衔接范式,在环境建设、课程建设、教育方式变革、家校共育等方面有序推进小幼衔接;在课堂教学中实现项目式学习区域全覆盖,为小幼教学方式的自然融合奠定基础。
主题教室、项目式学习、趣味体育节……深圳校园里,形式多样的过渡“套餐”构建起双向衔接的“桥梁”。会上,多所园校从学校层面分享了幼小衔接工作的经验成果。
南山区学前教育发展中心主任、西丽幼教集团总园长卜亚玮谈到,西丽幼教集团西丽幼儿园通过“五项优化策略”,提升入学准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是优化核心素养的发展程度指标,理解幼儿的发展连贯性和发展关键期,从“极其不符合——极其符合”设计7个核心素养发展程度指标,支持幼儿从“我能做”到“我总是能做到”。二是优化习惯养成的生活和游戏化路径,支持幼儿建立“P计划--D执行—C检核-A处理修正”的行动循环,培养良好的自主生活和独立学习习惯。三是优化项目式学习在幼儿园、学校、家庭的拓展和延伸,利用校园结对平台,整合结对园校资源,设计《揭秘小学》等幼小衔接活动手册,拓展项目式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四是优化多元发展评价,将多元的儿童学习与发展评量信息带入小学,以幼儿发展水平反思幼小衔接工作。五是以课程建设驱动方案实施联动、教研培训联动、学生观察联动和校园资源联动,推进针对性入学准备的有效落实。
南山实验教育集团荔湾小学校长李莹介绍,2022年,荔湾小学与学区内5所幼儿园建立了结对关系,并把与心海湾幼儿园结对实践经验逐步辐射到学区内多所幼儿园。她提到,针对入学准备教育,学校与幼儿园共同研讨制定了《我要上小学》项目活动计划,通过梳理问题、调查访谈、学长分享、实地探访等,帮助幼儿做好身心、生活、社会和学习等多方面的准备;开设“高年级家长进班现身说法”等各类活动和讲堂,帮助家长从容应对孩子的过渡期问题;“新生体验日”“4A成长周课程”从学生的心理、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衔接,帮助孩子逐渐适应小学;以“4A入学适应课程体系”为主导,充分考虑幼儿园课程与小学课程的连贯性,打造环境课程项目化、生活课程体验化、社会课程情境化、学科课程游戏化的精品课程,让过渡衔接更自然。
面对各区和各园校的分享,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叶平枝教授表示,各方齐发力形成的幼小衔接工作模式带来许多转变:从幼儿园的“单相思”到大家的“情投意合”、从活动到课程的整体衔接、从个别探索到教研科研难点突破、从经验交流到制度模式建构、从知识衔接到核心素养衔接、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从环境、教学、科研、教研结合不够到很好的融合,呈现出一个立体、全方位的幼小衔接局面。
会上,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长赵立对各区推进幼小衔接工作的经验做法给予肯定,他表示,深圳市从最初结对子、定机制、开展丰富多彩衔接活动的1.0版本,走过聚焦课程建设、教师培训、家长工作的2.0版本,再到今天以课程建设统筹、系统推进幼小衔接的3.0版本,取得阶段性成果,多元化、全方位展示出幼小衔接的深圳经验”。同时,他希望各区以经验交流会为新起点,在实践中探索研究更加丰富、更加科学的优质经验,构建深圳特色的幼小衔接工作体系,培养有准备的儿童,培育有准备的园所、学校,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深圳样板”。
(图片由深圳市教育局提供)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姚卓文 通讯员 黄钰璇 谢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46067576@qq.com 或拨打客服电话:13043476030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