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龙华文旅高质量发展点燃新引擎,激活文体旅产业新潜力

近日,深圳会展中心15号馆龙华展区以“文旅融合数创未来”的主基调亮相,标志着一年一度的“文博时刻”正式到来。

每年5月看文博。会展中心390平方米的龙华主会场,数字赋能、文旅融合、特色文化三大板块,多维度、多角度呈现龙华文化产业实力;向北眺望,在175平方公里的龙华土地上,6个分会场和5个配套活动,或展示科技,或创新文创,或弘扬传统文化,或彰显未来价值,龙华的“文产天团”正闪耀文博盛会。

时光荏苒二十年,文博会浸润着龙华这座制造业之城,龙华身上也多了许多文化标签:客家故地、时尚新城、工业旅游旺地……近年来,以“数字化”为纲,龙华文体旅事业高质量发展点燃了新引擎。2023 年,龙华区全年文化产业营业收入预估为1021亿元,同比增长2.11%。

据统计,今年文博会期间,龙华区各分会场预估交易额约10.8亿元,现场交易活跃,人气爆棚。传统文化和数字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的蓬勃生机,正源源不断地激活龙华文体旅产业新潜力。

1.向新求质文旅融合风正劲

一幅宏伟的灯光秀骤然从墙面跃出,点亮了百年老街的夜晚。历史韵味和风光秀丽在灯光中攀上青砖灰瓦,迸发出新的活力。去年以来,观澜古墟的灯光秀,成为无数龙华人争相目睹的奇景。

焕新改造后的观澜古墟,已成为具有人文底蕴与创意活力的全景历史文化街区,它可以是光影艺术的秀场,可以是宝藏小店聚集地。本届文博会期间,观澜古墟也是龙华区6个分会场之一,灯光秀再次上演。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氛围,为这场文化盛会增添了一抹“古色古香”。

而在文博会主会场,赏观澜版画、穿大浪服装、坐红木家具、用永丰源瓷器……四大特色文化品牌闪亮登场,也彰显着龙华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

把厚重的文化与创意想法相结合,传统也能“变”成潮流,龙华,正在融合中求变。不只是观澜古墟,更多“地标”在融合中试图以“爆款”催生文旅“爆点”。

例如,观澜版画基地打造“古村落+产业”形式;鳌湖艺术村、上围艺术村等主推“古村+艺术”;观澜古墟以“古建筑+数字光影+文化”形式吸粉;观澜湖度假片区等把商业与文旅、体育相融……文化、体育、旅游、产业、商圈,在本届文博会分会场、配套文化活动地点上演的跨界联动,正是龙华区文旅融合新文章的生动写照。

融合的力量不仅来自“翻新”,更来自“创新”。千余架无人机化为“巨龙”腾空飞舞,全网阅读量破2亿,让龙华“火”上热搜;三条工业旅游精品线路,以科技感、互动感和独特的观赏性吸引游客畅游;在ifly风洞体验“飞一样的感觉”,深港“双向奔赴”也为龙华带来了文旅新机遇……数据显示,2023年,龙华区全年旅游收入约44亿元,同比增长55%,旅游人次约640万,同比增长78%。

本届文博会上,龙华文旅同样“热辣滚烫”:5月24日,在美联红木艺术博物馆文博会配套活动“深AI文旅数字赋能”现场,10家文旅企业共达成意向采购金额280万元,预计文旅企业交易金额将超900万元。

融合的意义,在于赋予大众更多的新鲜感和体验感,发掘城区千面。龙华的文化闪光点不止点亮传统,也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一个个文体旅深度融合“爆款”,正刮起具有龙华特色的文化浪潮。

2.乘“数”而上新业态强势崛起

透明屏幕、3D打印机、智能手表、高速扫描仪……在今年龙华主会场“数字赋能”板块,先进数字装备云集,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数字文化产品”,正成为“奋斗之城”的文化新名片。

深圳市正隆伟业科技有限公司带来的3D扫描仪技术,完整复制“三维数字版”文物,可实现在不接触文物本体的情况下完成对文物技艺的研究,充分展现“文化+数字”的发展成果;深圳光子晶体科技有限公司则展出利用自主研发技术打造的“透明显示屏”产品,可以把汽车前挡、天窗、侧窗玻璃,变成高清、亮丽的透明大屏显示器,是目前全球唯一通过车规实验的智能驾舱透明显示产品。

数字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与科技创新发展的重点交汇领域,正逐步成为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效能、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一极。作为深圳的制造业大区、数字经济核心区,龙华已然有了技术“先发优势”,正在先进制造、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实现交互赋能的新赛道上奋力奔跑。

2023年,龙华区完成修订并印发《深圳市龙华区促进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操作规程》,推动数字文化产业相关资助申报科学化、制度化,并实施产业园转型升级工程,引导园区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文化产业园区量质齐升。

位列此次分会场的锦绣科学园和1980油松漫城产业园,当属个中翘楚。本届文博会,前者以“未来价值”与“未来产业”为触点,举办1+N展示与交易、项目路演、战略签约+产业对接+成果交易等活动,现场成立“新质生产力促进联盟”,预计签约项目和现场消费总额将超过5亿元;后者紧密结合AI热潮,展示以AIGC为代表的智能应用程序对文化创意领域的冲击与变化,已签约入驻专精特新企业1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涉及领域涵盖3D打印、智能终端、精密数控等,预计年总产值将达到3亿元,并促成多笔意向交易。

为做优数字文化产业,今年龙华还将构建“1+10+30”文化产业矩阵,力争推动1至2家企业上市,增加10家“四上”企业,引进和培育30家具有竞争力的数字文化企业,实现全区数字文化产业营收超百亿。同时,深化紫荆文化战略合作,推动大漠大、知音卡片等区内重点文化企业“扬帆出海”。

无人机到透明屏幕,数字创意产业最新技术和应用场景在龙华层出不穷。以文博会为窗,一窥科技赋能下的高品质生活,数字创意赋能龙华文化产业的脉络亦清晰可见。

3.文化润民焕新城区气质

前几天,不少人在龙华偶遇郭晶晶一家看展。郭晶晶和孩子们一起听工作人员讲解,孩子们也和同龄孩子们体验了展览馆的枕头游戏。不少网友感叹:“以为是普通宝妈带娃打卡,没想到是‘跳水女皇’,好接地气!”

这次让郭晶晶特地来深打卡的,正是深圳城市文化新地标——深圳美术馆(新馆)。自2023年11月6日正式开馆后,深圳美术馆(新馆)迅速“出圈”,国庆、春节等假期期间每日均约满,也是继开市客华南首店、壹方天地、观澜版画基地、客家古村等地之后,港人北上首选的龙华文化新地标。

郭晶晶的周末日常,也是万千龙华人生活的缩影。在这片土地上,一名普通的龙华市民,将有无数和文化不期而遇的方式。

近年来,作为深圳的新兴城区,龙华区文体事业开启了快步小跑、后发制人“赶超模式”。“硬件跃升”工程让一座座大型文体场馆如雨后春笋般在“长成”:继深圳美术馆(新馆)正式开馆后,相邻而立的深圳图书馆北馆也敞开大门,迎接八方宾朋。2023年,全区新增文体设施面积超14万平方米,总面积达583万平方米。同时,龙华整合352家体育场地上线“i深圳”一键预约平台系统,成为全市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文体预约平台,辖区各文体设施去年全年接待群众人数近300万人次。

作为龙华“文体惠民”工程日臻完善的服务体系,越来越丰盛的文化产品,让越来越多的市民浸润其中,被滋养,得共鸣,获得提升和感悟。

在市民身边,通过政府+社会共建的“龙华城市书房”,如今已遍布龙华区商业中心、产业园区、居民小区、景区、城中村,让阅读不受时空限制,让书香传递更远、覆盖更广;在龙华,你可以经常与以往只能在屏幕中见到的巴特尔、柯洁、单霁翔等“大家”在现实中“照面”;中国女排超级联赛、中国围棋甲级联赛、中国南北笑星喜乐荟……优质的文化活动和高端体育赛事融入百姓生活,也将观众对文体活动的热切关注,转化为“留量”。

当大家还在憧憬“诗和远方”时,身边的龙华,产业大区的背景色上已升腾起文化的氤氲,家门口的文化大餐,也让龙华人的生活更有质感和温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46067576@qq.com 或拨打客服电话:13043476030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