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光明区应急指挥中心一面数字大屏吸引眼球

走进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公明街道应急指挥中心,一面数字大屏上,一组组以柱形图、饼形图等图表形式呈现的风险源统计情况、问题列表清单、隐患跟踪流程等映入眼帘,“科技范”十足。海量数据信息来自该街道辖区内2万家“三小”场所(小档口、小作坊、小娱乐场所)和各类工业企业。

上述场景是公明街道探索信息化、智慧化安全监管的生动写照,也是深圳市加快推进安全生产监管模式向事前预防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缩影。

作为超大型城市,深圳市管理人口超2000万,拥有工矿商贸企业10万余家、“三小”场所39万家。深圳市严密落实“人防、技防、工程防、管理防”措施,通过科技化、信息化、高效化手段加强和改进安全监管工作,建立完善“一库四平台”体系,努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锚定重点行业领域,集中开展攻坚

近年来,深圳市围绕“能监测、会预警、快处置”三大功能,构建“1+11+N”(以1个市应急指挥中心为枢纽,以11个区级指挥中心为基础,以N个行业指挥中心为支撑)应急管理监测预警指挥体系,搭建智慧应急“一库四平台”(应急管理大数据库、安全防范平台、监管执法平台、监测预警平台、联合指挥平台)信息化体系。

当前,“一库四平台”体系汇聚近2105亿条海量数据,超过220万个风险感知设备被铺设到危化品、有限空间、建筑工地等生产经营建设一线,工矿商贸、建筑施工、道路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超过60万家生产经营单位纳入统一管理。

燃气安全一直是深圳市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该市有燃气管线10123公里、燃气场站45个,管道气用户525万户。为做好事前预防工作,深圳市相关部门积极推进智慧管网建设,通过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实现城市燃气输配系统遥测、遥控及遥调;通过5G、北斗等技术,实现管网巡查、设施维保等业务全过程质量管控;通过人工智能(AI)视频分析、物联网等技术,搭建主动监测、提前预警的燃气公共安全网。

所有工作最后汇聚到深圳市应急管理监测预警指挥中心数字治理平台上。每日,平台实时显示全市燃气高压、次高压、中压等各类管线监测报警信息,并充分与该市燃气监测预警指挥中心协调联动,实现综合监测与专业监测“一屏统揽”。

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安全监管和执法处工作人员徐丙刚表示,无论是智慧管网还是数字治理平台,都大大提高了监管效率,是开展工作的“好帮手”。“数字治理平台实时报送燃气管道老化等安全隐患信息,系统会将问题清单发至相关职能部门,确保隐患得到及时有效处置。”徐丙刚说。

深圳市工贸企业数量庞大,中小微企业占比较多。得益于数字治理平台,企业可在企业端自行上传企业情况、培训记录,并录入风险点位等,帮助其自我管理、自我提升。数字治理平台依托大数据和模型算法,为企业进行“安全画像”,实现分级分类监管,有效指导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此外,深圳市利用视频智能分析、物联监测监控、大数据、三维建模等技术手段,深度开发建设危化品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立9个数据分析模型,采集企业可燃气体报警、静电报警等8类报警数据,开发加油站“8+8”、生产企业“5+1”、重大危险源“4+X”的“视频分析+物联监测”智能化功能,实时监测危化品异常状态。

自2021年12月正式投用以来,该系统已构建“前端感知—模型分析—异常报警—提醒处置”闭环运行的智能监控体系。

精准研判风险变化,因地制宜施策

深圳市应急管理局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融合等技术,充分释放并用好应急管理领域数据价值,推动安全监管力量下沉、保障下倾、关口前移,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实现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该局会同有关单位,充分发掘数据资源潜力,从60余万家生产经营单位中筛选辨识约3.2万处风险点位,开发“圳应急”应用程序(APP)。“圳应急”APP可通过一键查找、快速匹配的方式,实现真实且准确的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同时,以“鼓励基层创新”为牵引,该局探索“微模型、微创新”,针对基层痛点难点问题,因地制宜推动基础工作信息化、信息工作基础化。

宝安区在全市有限空间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基础上,结合电镀企业总量大、频繁使用危化品、管理水平较低的区情,积极探索实践,大力开展电镀企业涉有限空间作业监测预警试点建设,形成“一围一网一盖”全方位监管体系,将电镀企业涉有限空间场所人脸识别、作业场所视频监控、前端监测设备等数据接入该市有限空间作业在线审批及监测预警平台。

“进行高风险的有限空间作业时,监管人员可通过移动视频终端远程查看并进行作业条件确认,这样我们也更安心了。”深圳全成信电子有限公司安全负责人表示。此外,出现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超限、违规作业等异常情况,监管部门可通过移动视频终端远程喊话,及时指导企业人员进行救援。

南山区“三小”场所有近3万家,体量大、分布散。该区运用人体微波感应、火灾烟雾感应、声音智能感应、图像AI识别等技术,打造“三小”场所前端感知设备组合,对具备阁楼住人条件的4036家“三小”场所实施监测。自2020年智慧安全监管系统运行以来,该区累计处置“三小”场所违规留宿行为2.3万余次。违规住人报警数量也从最高时期每月2132次,大幅下降并稳定保持在每月不足40次,降幅在98%以上。城区连续5年未发生“三小”场所火灾亡人事故,“三小”场所安全监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福田区主动探索小散工程安全生产智慧化监管新路径,打造深圳首个小散工程智慧监管系统,有效整合项目信息、工程信息等7类42项信息资源,将安装视频监控工作纳入小散工程备案开工前置条件,并主动联动街道、物业公司开展两级巡查。

2023年,该区累计备案小散工程2.1万余项,累计出动47万人次开展巡查巡检、督查检查,实现小散工程亡人事故下降50%。

接下来,深圳市将在已有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打破数据壁垒、消除信息孤岛,建立覆盖各行业领域的感知监测预警体系,不断完善“一库四平台”信息化建设,全面夯实安全生产工作基础。

文、图丨记者 李晓旭 通讯员 赵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46067576@qq.com 或拨打客服电话:13043476030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