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联合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开始对文源阁遗址局部开展考古发掘工作,随后在现场发掘出宫门、御路、河道、供排水设施、蹬道等遗迹,其中有多项是最新发现。本月初,考古发掘工作基本结束。
院落构造清晰呈现
初步解开地基谜题
文源阁遗址位于圆明园西北部,原为四达亭,乾隆四十年(1775年)改建为文源阁,是一处以皇家藏书楼为主体的园林景观,主要用于收藏《四库全书》等典籍。通过本次考古发掘,明确了宫门、藏书阁、碑亭、月台、趣亭、围墙等建筑的具体位置。
在文源阁藏书楼东侧“文源阁记”碑亭基址处,发掘团队打开了一处剖面,揭开了这些建筑是如何建起的谜题。
此外,藏书楼前水池中心点的巨型北太湖石玲峰石的底座也被发现,这些大型条石是通过铁质的银锭锁、扒锔钉牢牢固定成的平面基底,承担着高达数米的玲峰石重量。专家表示,从这些地基基础可以看出,文源阁作为皇家建筑,在建造上可以说是精益求精。
首次发现完备的供排水设施
对于藏书楼,当时最重要的设计是预留防火灭火的设施。所以,文源阁的院落内专门开辟了一个大型水池,一方面可供观赏,另一方面便于取水。以往,研究人员虽然初步判断这里的水是活水,但并未发现明确佐证。本次发掘,首次发现了完备的供排水设施。
考古人员通过对院落内外一些区域的勘探发掘,找到了多处通道,并有了初步判断。
历史上,文源阁附近有丰富的水源,院外河流内的水通过地下供水涵洞流入院内的水池,以备蓄水和救火使用,这一系统与古建筑前的铜缸也有相通之处。文源阁是木建筑,大量书籍的堆放容易产生火情,因此在规划时就对防火措施进行了设计。那么,水池中的水又如何确保始终是活水呢?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长 张中华:除供水系统外,在它的围墙南侧,我们发现了三条排水沟,另外在它的南墙底下,我们发现了一个地漏,整个院落的水会通过这个地漏,排到前面的河里。我们通过发掘发现,院落的里面和外面有一定高差,院内高,外面低,有一部分水可以存到前面池子里,多余的水就通过这个地漏流到前面河里,整体考量非常周到。
原始道路重现
曾设置多处“人”字形岔路
其实不只这些地下的建筑基址,原始地面上的道路通过这次考古发掘,也都全部重现。
可以看到,路面上有大量不规则的石块,由它们构成了整个文源阁院落内的道路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这里设置了多处“人”字形岔路,方便不同方向通行,这样的结构在以往的图示材料中未曾出现。
出土琉璃构件
与史料相互印证
与发掘工作同步进行的还有相关文物出土工作,目前已采集到各类粉彩瓷片、青花瓷片、琉璃建筑构件等文物。还有一些石刻,包括一些带有戳记的砖等,都是很宝贵的遗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些琉璃构件。
此次出土了黑色琉璃瓦,黑色在五行中属水,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文源阁藏书楼是黑色琉璃瓦覆顶、绿色剪边,此次黑色琉璃瓦的出土也印证了这一历史记载的真实性。
另外还出土了黄色琉璃瓦,上面有嘉庆官窑的戳记,证明在乾隆之后,历朝对文源阁都在不断进行修缮。
专家表示,本次圆明园文源阁考古发掘工作基本告一段落,后续研究已经全面展开,预计将于明年发布相关考古成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46067576@qq.com 或拨打客服电话:13043476030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