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成都。 一对情侣在社交平台晒合照,因两人长得太像,被网友误以为是兄妹,建议他们去做亲 缘鉴定。
5月27日,当事人刘同学称鉴定结果出来了,两人的亲权概率小于0.0001%,没有亲缘关系。而且他们表示,做这个亲缘鉴定是为了满足网友的好奇心,双方的父母都知道肯定是没有血缘关系的。
对此,围观的网友们都直呼“神奇”,甚至能看到以后二人孩子的模样了,“一家三口共用一张脸”。
有网友表示,所谓的“夫妻相”并非空穴来风,有可能是情侣、夫妻双方长期共同生活、互相影响而产生的结果,接吻等亲密接触也有可能让两个人越长越像。
那么,“夫妻相”真的有科学研究作为支撑吗?
新闻多看点
所谓“夫妻相”,是指夫妻双方拥有相似特征,尤其是相似的面孔特征。当然,也有将其拓展至描述夫妻两个人从容貌、身材到气质、行为、人格特征乃至整个精神面貌甚至健康状态都相似的一种现象。
“夫妻相”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在相识或结婚前,面貌上就有相似的特征。另一种则是在长期的相处中,生活习惯逐渐趋同,互相影响,而塑造出的夫妻相。
虽然“夫妻相”的确切概念至今还没有一个科学统一的标准,但无论从经验学还是科学研究的测试结果,都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夫妻相”存在的合理性。
“夫妻相”产生的原因,目前存在两种解释:
一是“选择观”,也就是说“夫妻相”是配偶选择的结果。
因为“潜在配偶”之间的“相似性”会对彼此产生“吸引”,“吸引”引导“选择”,所以,“夫妻相”先于“实际夫妻”而存在。
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一项研究中发现,配偶的体重与身体力量呈现重要的关联性,这些相关性并不能通过共同生活或年龄来进行解释,于是得出结论:在人类的婚姻中,存在某些身体的相似性是在婚姻之前选择的结果。
这也许符合进化论的逻辑,比较匹配的男女组合,更容易选择成为配偶,这样的双向选择过程更利于基因的传承和子代的延续。
2005年Luo的研究发现,新婚夫妻通常在多种外表特征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他们缺少长期共同生活的经历,无法用共同的生活经历来解释这种相似性,因此更合理的推论是正因为两个人具有这种相似性,才有更大的概率相互吸引,相互选择。
AC Little在2006年的研究也有类似的发现:虽然人们容易对外表吸引力高的异性产生好感,但是在实际结婚伴侣的选择中,会更倾向选择在外貌上相似的另一半成为伴侣。
即择偶过程中,个体会偏向选择与自己外貌、性格、生活习性、价值观等都相似的另一半。这样的组合也许会有更稳定的婚姻,更利种族的繁衍和基因的传承。
二是“趋同观”,由于夫妻双方的长期相处、共同经历等因素,夫妻双方的面部表情、情感反应模式等在意识层面与非意识层面会相互影响,互相模仿,长期的自觉不自觉的行为过程中,二者不断趋向一致,由此产生“夫妻相”。
上世纪70年代曾有研究发现,测试者们可以轻松地区分开结婚少于10年的夫妻,或者结婚超过20年的伴侣,因为后者面容、行为更相近更好匹配。
密歇根大学ZajoncRB教授在1987年也做过一项有趣的试验,为“趋同”观点提供了证据。
他让学生们对众多夫妻的照片(标准化处理)进行相似性评分,其余学生对打乱的夫妻照片进行配对比较,这些照片里包括了6对新婚夫妻和6对结婚25年以上的夫妻。
结果显示,同一对伴侣在结婚第25年比第1年的照片相似度更高,正如预测的那样,夫妻不完全是由于容貌相似才在一起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彼此相近的生活环境和情感经历相同,才越发变得更加相似。
2006年Little的研究也进一步证实,“夫妻相”现象与夫妻的结婚持续时间是正相关的关系。
除此之外,也有研究发现,有些夫妻尽管在外表上可能不会变得越来越像,但多年后夫妻双方的皮肤微生物群肯定会更像。在几年前进行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决定分析同居伴侣的皮肤微生物群。他们发现生活在一起大大影响了彼此皮肤上的微生物群。
为了开展这项研究,研究人员收集了志愿者身体上许多部位的样本,包括上眼睑、鼻孔、腋窝、躯干、背部、肚脐和手掌。
共同生活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是如此巨大,以至于计算机算法能够仅靠皮肤微生物群就确定同居伴侣,准确性达到86%。同居伴侣身体上微生物群最相似的部位是脚。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我们很多人会光着脚在家里走来走去。
尽管这些伴侣的皮肤微生物群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在某些身体部位,志愿者的性别比他们是否同居更重要。例如,研究人员发现,同性别的人大腿内侧的微生物群落比同居伴侣更相似。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46067576@qq.com 或拨打客服电话:13043476030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