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我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成功将探月工程四期嫦娥六号任务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嫦娥六号将飞往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的阿波罗撞击坑,采集月壤样品。
5月的文昌,正处于干季向雨季的过渡季节,在等待发射的几天中,天空时常飘起细雨。一枚枚洁白的探空气球飞向空中,针对过渡季节的气候特征,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气象系统持续加强对场区和周边区域的雷电、强降水数据监测分析,密切关注浅层风场变化,为“嫦娥奔月”提供气象保障。
近几天,文昌发射场王磊和队员持续守护着长五火箭的加注流程。从火箭转运到发射区开始,动力系统就展开了紧张的工作。贮箱氮气置换、氢气置换、燃料加注……每个节点都按计划顺利进行。“不到最后一秒,我们决不能放松。”
倒计时结束,尾焰升腾,嫦娥六号乘着长五火箭,飞向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为了让它在奔月路上少用点“力气”,减少它用于修正轨道的推进剂消耗,火箭的入轨窗口窄、精度要求高。地球与月球的相对位置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李平岐表示,通过“窄窗口多轨道”发射技术,型号团队在连续两天、每天50分钟的窗口内,为长五火箭规划了10条奔月轨道。
嫦娥六号任务工程模拟动画(来源:国家航天局) 相较于嫦娥五号任务,嫦娥六号有了新的使命——月背采样返回。为适应新的任务需求,设计团队对其进行了升级,其体重也因此增加约100公斤,发射重量约为8.3吨,成为我国迄今最重的一颗深空探测器。为了满足“乘客”要求,长五火箭也进一步挖潜,将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提升了100公斤。
探测器准确入轨只是本次任务迈出的第一步,要想如期准确抵达预定位置并完成取样返回,嫦娥六号还要经历重重关卡。从地月转移、近月制动到环月飞行、下降着陆,再到重返地球,它先后要经历11个飞行阶段。“这次任务,是一场长达53天的接力赛,环环相扣。”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逯运通感慨。嫦娥五号月面采样返回的任务周期仅为23天,而嫦娥六号要赶更长的路,通过逆行环月轨道,抵达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阿波罗撞击坑。
月背南极-艾特肯盆地是太阳系中已知最大的撞击坑之一,形成于大约39亿年前。在剧烈的撞击过程中,月球深部的物质可能被带到表层,在这里,嫦娥六号可能会取到更古老的月球样品,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月球的演化过程等科学问题。“但月球环境具有不确定性,月背的地形则更加复杂。在探测器真正降落前,我们无法清楚得知着陆区究竟有多少石块、多少撞击坑,卫星遥感影像无法获取这些小尺度的障碍,浅表层结构探测也要等探测器到位后才能开展,月面以下的石块分布提前无法预知。”嫦娥六号任务副总设计师王琼介绍,嫦娥六号究竟能采集到多少月壤样品、能否到达足够深的位置取样,目前仍无法断言。
嫦娥六号任务工程模拟动画(来源:国家航天局)同时,由于月球总是以同一张“脸”对向地球,这也意味着,抵达月背后,嫦娥六号无法与地面建立直接通信。先期发射入轨的鹊桥二号中继星将成为通信中转站,但中继星需要绕月飞行,在嫦娥六号在月背工作的48小时中,会有数小时处于不可见的弧段,无法开展运动工作。在地面,科技人员已经开展了数百次的模拟表取、钻取采样试验,这些数据都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注入了嫦娥六号的“大脑”,通过智能化的判读分析提升采样效率,也让探测器在月背拥有较高的自主能力和可靠性。
这次嫦娥六号的旅途并不孤单,巴基斯坦立方星、法国氡气探测仪、欧空局负离子分析仪、意大利激光角反射器等4个国际载荷,将跟随它一同飞向月球。它们的供电、通信等需求,都由嫦娥六号加以满足,设计团队专门增加了一套控制管理单元,为国际载荷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嫦娥六号带回的月壤样品,后续将在地面开展科学研究,为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建设提供帮助。接下来的几年中,嫦娥七号、八号探测器也将陆续发射,先后进行月球南极环境与资源勘察、月球资源原位利用试验。国际月球科研站将在月球表面与月球轨道建设长期自主运行、短期有人参与,可扩展、可维护的综合科学实验设施。
嫦娥六号要“出差”53天,到月背采“土特产”
嫦娥六号踏上奔月之路,将到月背采集“土特产”
瞄准月背!从奔月到回家,嫦娥六号要走11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46067576@qq.com 或拨打客服电话:13043476030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