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南方日报刊发记者周中雨的文章《深圳这把椅子凭啥火遍全球?》,聚焦深圳智能家具品牌——西昊,探讨该企业如何把传统椅子从“能坐就行”转变到“健康刚需”,在价格和质量中寻找平衡,解决用户痛点。以下是全文。

图源:滨海宝安
7月的深圳热浪翻滚,宝安一家人体工学椅企业的销售同样火热——西昊刚刚在“618”电商大促中创下历史新高:天猫平台销售额同比增长48%,京东平台销售额同比增长39%。
这个2011年成立的深圳智能家具品牌,敏锐抓住用户痛点,把传统椅子做成了“健康刚需”,如今产品已远销85个国家,年销量突破150万件。

图源:宝安日报
掘金书房“新三件”
“我们是老事新做。”谈到创业初衷,西昊董事长罗慧平说得很直白,“现在许多人每天坐8—10小时,长期久坐的人想要的椅子已经不是‘能坐就行’。”
据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客观测量身体行为中,累计睡眠时间为7.7小时/天,久坐则为8.8小时/天,在全天时间中占比高达36.6%。久坐带来的健康问题被越来越多人关注,也由此催生书房“新三件”。CBNData数据显示,人体工学椅、护眼灯、升降桌也构成了当代人的书房“三大件”,其中人体工学椅线上市场在2024年实现43%的同比增速,成为“三大件”中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
但赛道火了,竞争也卷起来了。用户需求千差万别,怎么突围?
在罗慧平办公室里,10多把测试椅摆满房间,高的矮的、带腰枕的、可调节扶手的,他笑称自己是“第一产品经理”,每把椅子都要坐满一周找bug。
这份对用户体验的偏执,源自2014年的生死局。当时行业深陷价格战,西昊产品单价从6800元暴跌至500元,千万库存压得资金链快断裂。
直到一条用户留言点醒团队:“要是腰撑能调节就好了。”罗慧平便带领团队研发,爆款M18应运而生——独创四向调节腰枕成了“撑腰神器”,单款狂卖30万张,在85个国家累计售出超300万张,连中东沙漠和拉美雨林都有它的身影。

C300人体工学椅。图源:宝安日报
以“高质中高价”策略突围
1976年赫曼米勒推出首款人体工学椅时,定位直接对标“办公椅界爱马仕”,硅谷巨头拿它当人文关怀的标配,万元售价让普通打工人望而却步。
对此,罗慧平的解决之道是寻找平衡,以“高质中高价”突围。“消费升级和降级从来不是对立面。”罗慧平看得通透,“大家不是不想买好东西,而是想花更少的钱买更好的货。关键在于企业要找到一个平衡点,通过规模化或者技术的方式把成本降下来,同时把产品打造得更好。”
这样的平衡术,让西昊成功杀入全球市场。
2018年,西昊把定价200美元的M18搬上亚马逊时,团队心里直打鼓——当时同类国产货普遍卖不到100美元,而欧美品牌动辄上千美元。
出乎意料的是,货物入仓一个月卖空,年销售额从800万元猛窜到3.6亿元。

西昊董事长罗慧平。图源:宝安日报
成功的秘诀就藏在“中国供应链”里:当欧美品牌还在卖20年前的“经典款”时,西昊靠供应链整合能力,三个月就能完成产品迭代。价格更是有优势:国内人体工学椅的价格,差不多是日本的1/2,美国的1/3,相对于欧洲来讲可能更低。
罗慧平以这样“高质中高价”的卡位战略,再借势亚马逊平台红利,全球站点布局,从美国、欧洲到中东、拉美,产品实现远销85个国家。
从“能坐就行”到“健康刚需”,椅子的进化远没结束。当AI的风吹进千行百业,座椅行业也迎来重塑。
如同当年智能手机对传统手机行业的颠覆,AI技术正给座椅行业带来巨大改变。Statista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场规模约1080亿美元,同比增长10.3%,预计在未来5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复合增长率约为12.5%,2027年将增长至2330亿美元,渗透率将增长至28.84%。
西昊早就盯上了这块蛋糕。在罗慧平的未来设想里:“电影《头号玩家》中,沉浸在虚拟现实中的人类也是要长时间坐在椅子上,未来20年、30年甚至50年,座椅它不会消失,它只会以不同的形式存在,这给了我们非常大的底气。我们在想未来用户真正需要什么,后来就有了一个对产品的终极定义,叫‘生命保障仓’。”
从深圳小厂到全球玩家,西昊的逆袭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跃迁。在罗慧平看来,哪怕是一把椅子,只要真正解决用户痛点,就能闯出一片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46067576@qq.com 或拨打客服电话:13043476030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