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已形成16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独角兽企业、2619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631家创新型中小企业等优质企业矩阵

近年来,济南市紧紧围绕工业强市发展战略,通过“产业赋能、企业提质、产教融合”,增强新型工业化创造和吸纳就业能力,持续激发就业新动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7月9日上午,记者从济南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获悉,目前,济南已形成16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独角兽企业、2619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631家创新型中小企业等优质企业矩阵。

  以产业布局优化为牵引,拓宽就业“增量空间”。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出台《济南市促进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标志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建立“链长制”工作机制,聚力打造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软件、空天信息、人工智能等13条标志性产业链、34条重点产业链,积极发挥“链主”企业龙头作用,通过“链主+配套”模式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和协同发展,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同时聚焦12条未来产业新赛道,通过“场景开放+生态培育”,吸引更多企业集聚济南,释放更多创新型、复合型的就业岗位。

  以企业梯度培育为抓手,夯实就业“存量底盘”。实施优质企业攀登倍增行动,推动企业在细分领域做精做强、在创新赛道突围跃升。目前,济南已形成16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独角兽企业、2619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631家创新型中小企业等优质企业矩阵。通过培育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高、带动就业能力强的企业,济南不断提升就业吸纳能力。同时,积极拓展数字经济就业新空间,大力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今年以来,济南新增101家省级数字经济“晨星工厂”,9家先进级(省级)智能工厂,86家基础级智能工厂,持续做好数字化转型中的岗位挖潜、职业能力提升转换,积极应对就业结构挑战。

  以产教融合创新为支撑,提升就业“质量成色”。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积极会同相关部门,推动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精准对接,实现人岗适配。举办软件企业与高校院所供需对接座谈会,推动20余家企业与18所驻济高校、职业院校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在全省率先开展市级公共实训基地认定,累计认定市级及以上公共实训基地61家,拥有实训指导师2000余人,围绕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领域每年培育高技能人才10万余人。立足产业实际,制定技术和人才需求清单,今年以来择优推荐300余人申报省级以上重点人才工程,产业人才有效供给显著增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46067576@qq.com 或拨打客服电话:13043476030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