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发布《深圳市远足径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 (以下简称“《规定》”)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

近年来,深圳大力开展远足径体系建设,带动户外徒步运动越来越火,随之也产生了一些问题。近日,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发布《深圳市远足径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 (以下简称“《规定》”)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其中多条内容回应社会关切,通过制度化、法治化手段,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绿色空间。

节假日后24小时内完成垃圾清理

山野中散落的垃圾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随着人流量剧增,郊野径面临垃圾治理的挑战。今年清明节小长假后,一些山径沿线就出现散落的垃圾,不仅破坏山野之美,更威胁着这片山海走廊的生态平衡。

对于垃圾等卫生管理问题,《规定》在几个章节都提出要定期开展系统性垃圾清运工作。例如,要求定期巡查清理步道及周边区域的零散垃圾,确保出入口分类垃圾桶及时清运;要求建立深度清理机制,每周至少开展一次重点区域(如休憩点、观景台)深度清洁,节假日或人流量超设计容量后24小时内完成专项清理。

《规定》引导社会参与,提出定期组织志愿者清理步道沿线及周边隐蔽区域垃圾。记者注意到,深圳已有不少热爱环境的徒步爱好者、徒步组织在登山徒步中,自发捡拾沿线垃圾,并通过网络平台呼吁责任部门加强管理与宣传,带动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到清洁山野的行列中。今年,深圳城管部门启动“山海捡塑 绿美鲲鹏”文明引导活动,广泛宣传“我的垃圾我带走”环保理念。

《规定》明确远足径沿线游客集散区域应设置分类垃圾桶(箱)、公共厕所等环境卫生设施,标识牌、照明设施等,确保无污渍、无乱张贴。驿站、休憩设施等公益性服务设施应对外开放,并保持环境卫生整洁;商业设施需规范经营,禁止占道经营或堆放杂物。

严禁违法投喂野生动物等不文明行为

近年来,多人闯入山林未开放区域、台风暴雨天爬山被困,以身犯险。《规定》设置了安全管理内容,根据管理需要明确远足径日常开放时段,应在出入口设置明显的公告牌。非开放区域,应设置禁止进入的标识标牌。在陡坡、滑坡、落石等风险区域应设置警示标识。建立应急救援联络渠道,在危险路段设置应急呼叫联系电话。

《规定》提出特殊情形,当遭遇暴雨、大风、雾霾等恶劣天气时,应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并依据实际情况限制或禁止人员进入远足径。要求建立封路、临时施工信息反馈机制,应设置标识说明,明确开放时间,并及时公开发布。

还有市民反映,随着徒步活动的增加,步道沿途的树枝树干上,“路标飘带”越系越多,一些丝带上,不仅印有活动组织机构或公司的名称,还附有二维码等商业广告信息。

《规定》倡导文明行游,制定文明行游公约,发现以下不文明、不安全及违法行为应及时劝导:带火种上山;乱扔垃圾;破坏设施;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包括但不限于采摘、砍伐植物,违法捕捉、惊扰、投喂野生动物等;进入未开放区域;在树木上张贴、张挂商业广告。

借鉴先进经验提升远足径品质

《规定》起草说明中指出,目前我市远足径存在设施维护不规范、责任边界不清、安全管理薄弱等问题,影响公众体验和生态保护效果。《规定》从制度设计上明确职责分工、维护机制、安全管理、环保科普和社会参与五大方面内容,相关条款广泛借鉴国内外典型城市的先进经验,结合深圳城市管理现状,体现“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的要求。

有关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可在2025年10月12日18∶00前通过两种方式反馈意见和建议。一是通过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门户网站“互动交流-征集调查”栏目在线提交意见。二是通过信函方式将意见邮寄至深圳市福田区莲花街道莲花支路1004号城管大厦运行维护监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