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都说找工作难,以往说来多少带点调侃,但今年大家却是都真真切切地深有同感。
多少找工作的年轻人睁眼第一件事,拿起手机,各个招聘APP轮着打开一遍,查看是否有消息回复。
可结果往往令人失望,投出去的简历不是石沉大海,就是HR已读不回。
现在年轻人找工作,都调侃自己是“住在了招聘软件里”。
然而,在互联网并不发达的年代,深圳人都是怎么找工作的呢?
老深圳肯定都听说过这么一句话:不管英雄还是草莽,肯定都去过深圳的人才大市场。
是的,如果说客运站是当年深漂的来深第一站,城中村是落脚第一站,那么人才市场,绝对是立足第一站。
这么多年过去,深圳那些曾经喧闹嘈杂、人山人海的人才市场,如今怎么样了呢?
深圳最早的人才市场
深圳有许多耳熟能详的人才市场,龙华三和、罗湖人才以及沙井辉煌等等,但是其中最被人们熟知的,是位于笋岗宝安北路的深圳人才大市场。
前不久,我们故地重游了这座深圳最早成立的招聘机构——深圳人才大市场,如今在这里已经看不到它的旧貌。
大楼的外立面覆盖着玻璃幕墙,看上去与写字楼别无二致,但仔细观察,却发现它还是那栋老式工业楼。
这里依旧以人才大市场为名,原先在宝安北路的人行天桥早已消失,马路对面盖成繁华的商超。
现场来往人群寥寥无几,最常出现的就是外卖骑手。
偶然遇到几个来现场找工作的人,门口的保安大哥对他们解释到:“现在这里不举办的线下招聘,如果想要找工作,倒是可以扫扫桌上的二维码。”
别看当下的人才大市场有些冷清,哪怕是放在十年前,这里人山人海的现场招聘,一度是许多深圳人找工作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体验。
摄影:丁庆林
在深圳档案馆的数据中,1998年的深圳人才大市场有20432家单位,其中提供岗位达166577个,而进场求职人数达1474759人次,相当于那一年深圳人口的四分之一,足以证明当时招聘的热度。
当时每天常常有1万多人来这里求职,招聘大厅内是人挤人,楼下的大广场也是人挤人,热闹景象从1997年一直延续到2010年左右。
从为数不多的老照片中,也可见一窥当时的热闹场景。
摄影:丁庆林
人才大市场的前身是市人事局在1991年创办的深圳市人才智力市场,随后几经搬迁,在1996年才筹建了深圳人才大市场。
刚开业时有5000多平方米,只是场地很快就满足不了需求,不断完善后达到20000平方米,相当于三个足球场。
当时在深圳也有不少小规模的民营机构,鱼龙混杂,对企业不筛选,乱收费与虚假招聘的事并不少。
相比之下,人才大市场反而没有那么多故弄玄虚。
作为当时国内首家常设型人才市场、深圳首家人才招聘的专门机构,企业进场招聘要通过调查和审核,口碑较差的公司自然是来不了这里。
每天招聘信息少则几百个,多则有几千个岗位的需求,除了现场招聘,还在特区报上印有两大版的招牌专栏。
深圳火车站在罗湖,罗湖无疑是千万来深求职者的起点。
人才大市场所处的笋岗,是以物流园和仓储区为主的片区,与繁华的罗湖中心区相比,难免有些偏僻荒凉。
不过即使是处于公共交通不发达的年代,当时只要给出租车司机一讲人才大市场,大家也都知道那地方。
不管英雄还是草莽,都曾去过人才大市场
宝安北路的人行天桥、人才大市场的红色招牌以及喧闹嘈杂的面试场景,对于曾经在这里找过工作的人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画面。
每天清晨人才大市场开门前,门口就站着刚毕业的大学生、想换工作的老油条以及外地来的劳务工。
大家通常会先买份1块钱的特区报,在招牌专栏上看到合适的岗位就用笔圈起来。
再花5或者10块钱的入场费,带着填写好的简历和资料,等到大门一开就乌泱泱地往里面冲,直奔小隔间。
2000年9月,沐沐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一张卧铺火车票把她从云南带到深圳。
从人山人海的罗湖火车站倒了2次公交后,她与许多年岁相仿的同龄人一同踏入了弱肉强食的求职大战。
那天早上9点的人才大市场,是她第一次见识到数不尽的招聘摊位和海量求职者的场景。
在无数个方格间的招聘摊,沐沐遇见合适的岗位就排队,投递简历,现场面试,一问一答。
招聘的岗位大多都是技术工人和产业工人为主,富士康的摊位当时最热闹;普通的行政类以女性为主,倒是销售的岗位不少,但不提供食宿也没有底薪...
或许是时至运来,那天上午临走前,沐沐顺利找到了一份国企的工作,待了二十多年,如今已在深圳安家。
“当时在里面找了一上午,出来的时候附近也没东西吃,随便找了顿盒饭,两荤两素10块,是记忆中最好吃的盒饭了吧!”
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收场,有的人一帆风顺,也有人历经波折。
18年前,李勇的背包里装着472块钱,他在深圳人才大市场交了入场费后,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找工作的人潮中。
当时的求职成本除了入场费,复印资料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空白简历表5元5张,复印一份1元,每次最好准备10份,这样才有机会。”
每天投出几份资料后,再加上喝水吃饭,不少人都会感到囊中羞涩。李勇为了节省资金,选择租住在人才大市场附近的农民房。
那里的房东们会把房间隔开成许多隔间,10元一个床位住一晚。应运而生的“10元店”,也成为许多来深求职者的第一落脚点。
只是他与沐沐不同,求职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连续3天面试碰壁,加上不断减少的资金,那一刻他曾绝望过...
2017年,李勇故地重游,这次是他从市领导手里接过了第七届中国国际空间设计大赛的奖杯。
“天堂向左,深圳向右,不去炼狱走一遭,你怎能知道不重生?”
与他们相比,2001年中专毕业的智严,反而有些不尽人意。
那年的他刚20出头,当时在报纸上看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岗位,于是他提前准备一晚上,满怀信心地去参加面试。
第二天好不容易挤进了人才大市场的招聘摊位,“工作人员”约他隔天到罗湖另一栋大厦里复试。
轻松地通过后,“工作人员”又收取了智严500元押金,后面就再也没联系了...
事实上对于很多老深圳人而言,人才市场就是改变人生的地方。
或许当你踏进大门那一刻,命运的齿轮,就已经开始了转动。
随着互联网发展,人们习惯在快捷方便的网络平台投递简历,筛选后再去现场面试;企业也逐渐放弃在低效率的人才市场招聘会,选择线上招聘或是更为直接的校招。
曾经手持简历和资料,在喧闹嘈杂的人才市场挤一挤人海,在小方格前排着长队,耳边夹杂着五湖四海的方言,这种找工作的体验,在深圳也逐渐变成了一种“限定回忆”吧?
但我们依然会怀念那个很多人挤在一起求职的时光,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带着留在这座城市的希望。
即便那时候的工作不容易找,也不会太难过,因为会有很多同路人,大家聚在一起总不会太寂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46067576@qq.com 或拨打客服电话:13043476030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