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挺年轻,可根脉很深。
今年5月,参观南头古城博物馆时,当班工作人员对我这样说。
南头古城,现在深圳市南山区,又称“新安故城”, 是深圳的发祥地,也是深圳城市历史的开端,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年。
这儿属岭南地带。先前,祖祖辈辈的岭南人面海而居,因海而生,因盐而兴。渔鱼和晒盐,就是他们最原始的产业。
说深圳本就是个小渔村,似乎也有道理。因为坐公交车往东南大梅沙方向走,就会发现,有一个站点叫渔民村。由此,一幅晒盐、煮盐进而交易的昔时生活景象,仿佛就在眼前。
食盐是重要的国计民生,历代都属于国家统管的范畴。国家治理的需要,就催生了盐税、盐官及其相关机构。
作为岭南重镇的南头古城,秦朝时,县名叫番禺,隶属南海郡。汉武帝时期,以盐铁富国,全国三十六个盐官,第一个就是南海郡的番禺盐官,南头就是番禺盐官“东官”盐政机构所在地,是全国最早的盐税主管机构。
南头古城作为深圳城市历史的缩影与见证,曾经有过辉煌和灿烂的昨天。1955年在香港新界李郑屋村,发现了一座大型东汉砖室墓,出土了70多件文物,其中,“大吉番禺〞“番禺大治历〞的墓砖铭文,证明东汉时期现今深圳及香港地区均属南海郡番禺县管辖。此后至汉代,县名和隶属关系都没变。直至西晋,番禺的县名仍然保持着,只是三国的时候,又隶属东莞郡罢了。改称为宝安县,始于东晋。明清时又改为新安县。
深圳和香港一衣带水,隔河相望,历朝在南头设有行政机构,香港归其管辖。深港共有的历史、延续的文脉和相同的语言,使它们犹如兄弟一般,亲情往来割舍不断,中华民族的岭南文化也得以世代传承。直到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将香港分割出去,深港才不再同属于一个县级行政区(番禺县,宝安县,东莞县,新安县)管辖。
转至东晋,南头古城是深圳古代城市发展史上管辖范围最广的时期。作为东官郡治,它管辖着粤东南地区(包括今天的港澳地区)及福建云霄一代。明代恢复新安县以来,县治就一直设在南头古城。作为郡县治所在地、海防要塞、海上交通贸易的枢纽,南头古城是深港地区的历史文化源头,代表着深圳悠久的城市发展历史,也是深圳、香港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
南头古城,原修筑有4座城门,东、西、南、北相对而开,有主干道连接。东门为“聚奎”、西门为“镇海”、南门为“宁南”,北门为“拱辰”,4座城门均有瓮城,城外有护城河,城墙上设有军事防御设施。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首任新安县知县吴大训封堵北门,西门在以后也被毁,目前只有南门和东门了。古城中心大街叫中山大街。以新安县衙为坐标原点,东边的叫中山东街,西边的叫中山西街,南北两向分别中山南街、中山北街。为什么起这么大气的名字呢?我猜想,是因为县衙后面有一个山体公园,叫中山公园,是古城墙遗址,也叫竹园。公园里有个解放内伶仃纪念碑。晚上,我在这儿驻足,高大的碑体灯光下熠熠发光。公园因山势而建,从空间俯视,县衙是背靠山、面朝海,坐北面南的格局。
进了大门、穿过亭廊,就是芝麻官升堂的地方。从这儿往南直走三五百米,就是南头古城南门,有南头古城牌坊。南门外,是演艺广场,东边是关帝庙(正在修缮),西边不远是南头古城博物馆(宝安县政府旧址)。在这条不足一公里的中山南街上,有多处重要的标志建筑。牌匾故事馆,让我们看到历代牌匾后面的故事;南头1820数字展厅(温巩章旧宅),每小时演出一次动漫式情景剧,再现昔日古城的繁荣;朝花夕拾――南头精品出土文物展;东莞会馆再现出明清商贾交流交际的场景;以“粤港澳历史文化同源”为展示主题的“同源馆”,讲述珠江口区域的四个历史时空,惊艳出一件全景式的“超级大报纸。”书院广场、刘氏剪影(非遗)、满绣、“字在”、深圳礼物等,让你目不暇给,穿越时空,回到旧古。
我印象深刻是有关华侨的纪念展示。在这里,我读到了华侨的“真容”:“华”字表示中华民族的属性,“侨”字代表着移居国外的侨民现象。是说深圳在被一位老人划圈后,华人华侨纷纷回国投资、创业、做公益的事。深圳的华侨城和华侨医院,莫不与这些归侨相关。当时,我就在想,深圳之所以能够发展这么快,这么好,很大程度上就是政策的东风,吹绿了人才的花苑,各路豪杰各显其能,于是“一天一座楼”的深圳速度就诞生了。由于归国、引进的这些人才和企业,经营方式、管理方式与以往渔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大不同,所以深圳的发展,处处体现着创新的潜质。于此,开放、包容、创新,一下子就铸成了深圳的气质与精神。
俗话说,四十年看深圳,一百年看上海,一千年看北京,三五千年看陕晋。看什么呢?不看帝王将相,不看宫廷楼阁,看文明的传承与生发。
书院广场。南头城社区组织的古城新声文艺晚会,一位年轻的港人,风尘仆仆赶来登台献艺。唱的什么,我没有听懂,但看着他与晚会主持人对话交流那么自然,那么流畅,我就深感深港文化的一脉性,他们才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怪不得现在好多香港人多是深圳居住、香港工作的模式。这种骨肉分离分割的内因就是落后。可喜的是,今天深圳的发展,让这人为阻隔之沟,变浅、变没了。
漫步古城,年轻人一统天下。牵手并行的,交耳倾情的、追逐戏闹的,和着斑驳的光影,沿着方块石板路穿梭。中山东街上的信国公文氏祠,讲述着文天祥家族袭承和《过零丁洋》中盈溢出的“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天地正气。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一幕: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十月初一日,文天祥被押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在长达三年的监禁中,元廷为劝降文天祥使尽了招数,然而无论威逼利诱,都丝毫不能动摇他的决心。
元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八日,忽必烈亲自劝降文天祥,他仍长揖不跪。次日,文天祥被押送至柴市(北京宣武区菜市口)刑场,宣使问文天祥:“丞相今有甚言语?回奏尚可免死。”文天祥答曰:“吾事已毕,心无作矣。”遂朝南面一拜,端坐从容就义,时年四十七岁。
数日后,他的妻子欧阳氏敛收其遗体,在衣服内发现了他留下的绝笔《衣带赞》:
孔日成仁,孟日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就义后,遗体由江南义士张千载等人葬于北京城小南门外,后归葬故里。其陵墓位于今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鹜湖大坑虎形山,始建于元,经明清两代重修,墓前立有五门六柱“仁至义尽”石牌坊,于1987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郁郁青山不老,千古忠魂不灭!这就是时代所倡导的民族精神,时代需要树起的民族脊梁!
报德广场。南头古城先贤孝廉文化展馆体现着时代所需要的礼义仁智信;西街上的“看图说话”展馆,让人从历史地图中看深圳的社会文明发展史;东街上,展示雕塑大家李象群《红星照耀中国》《我们走大路上》等雕塑作品的李象群工作室,也弘扬着时代的艺术之光。
古城街巷口,都有保安值守,转角处,首先跳入眼帘的也是他们的身影,他们的坚守与付出,护卫着这24小时不打烊的古城的安详。突然,一位年轻骑手从东门小巷口驶出,一位保安即刻上前劝阻,骑手急的满头是汗,嘴里嚷着,变换方面想冲过去,但值守保安不断用身子劝挡,最后骑手只得返回。原来,古城步行街巷不允许有骑手穿越。
踱步古城,可溯历史之源,可览现代之韵,可触未来之景,可视、可听、可触、可感,可吃、可喝,这儿让您流连忘返。这儿是艺术的王国,也是创意的空间,更是食客的乐园,天南地北的各种风味,如,九街糖水-老深圳的味道、彬妈糖水、余庆池奶茶、太清凉茶、天后站清汤腩等,让你足不出巷,尝遍天下至美佳味。
《新安县志》载:南头古城建有学宫、凤岗书院、文岗书院等。这就彰显出古城的文化与文明。南头古城博物馆一位馆员告诉我,早先,深圳的广府人和客家人都有崇书院学堂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在儒家思想熏陶下,各地初入学堂的学生,都要先举行“进孔门”的祭孔仪式,即开笔礼。所谓“开笔”,是指开始写文章,开笔礼由拜、授、赠等内容组成。来这里,可以了解岭南重镇南头古城,港澳文化源头,加深对深圳的了解,是一个非常有特色、有品味、免费游的好地方。
(徐可顺 笔名 泉城可顺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政协民生智库成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散文学会会员 《散文选刊·下半月》年度签约作家,《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青未了文学副刊签约作家。作品发表于《散文选刊》《文苑》《长河》《东方散文》《楚风》《当代散文》《红高粱文学》《齐鲁晚报》《济南日报》《青岛日报》等报纸刊物,入选各种年选。获首届蔡文姬文学奖、中国散文年会奖、首届红高粱文学奖银奖等荣誉称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346067576@qq.com 或拨打客服电话:13043476030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